除了左右仆射,还有户部尚书戴昼,礼部尚书崔颢,和吏部尚书李卫。
这三人王平有些印象,就是当初因为科举改制一事之中的几个大佬。
王平上前敬酒,左右仆射笑着点头,说了几句勉励的话,王平一一应下,戴昼倒是没说什么,只是打量了眼王平满意的点点头,王平不同于其他进士,不久便会直接入户部,他这位尚书有的是时间接触。
至于李卫和崔颢,就显得有些冷淡的许多,王平隐约觉得他们看自己的眼神,似乎都有些厌恶。
其实今日《史记》一出之后,对于世家来说,无异于晴天霹雳,这读书一但变得轻松简单,让大部分普通人可以轻易触及,对于世家的垄断来说,无异于巨大打击。
很明显,只要这造纸术和印刷术兴起,世家没落那是迟早的事,对于王平,两人自然厌恶透顶,招揽什么的更是直接断了这个念想。
可如今,有了这两种东西,天下读书人都承着王平的恩情,想要动王平又是极为困难,冷面只是最基本的罢了。
敬了酒,王平便回了自己位置,马忠过来说起了同年小录的事。
所谓同年小录,其性质类似王思懿前世的同学录,却远比同学录繁复。
上面详细记载着所有新科进士的姓名字号、籍贯家世、三代名讳,就连他们母亲和妻子的姓氏籍贯也无一遗漏。
此外,同年小录还囊括天子颁发的诏书、考官姓名、考试题目等诸多内容,十分庞杂。
编纂同年小录工程量巨大,绝非三五个人就能完成,所有新科进士都得参与其中。按道理,组织分配人手一事应由卫辰这个状元负责,不过既然马忠和刘周主动揽下了这份差事,王平自无不同意。
傍晚,晚风习习。
众进士也算是达偿所愿,快结束之际,萧靖远便提出找一位进士作篇文章,题目不限,做的好了,便结束今天琼林宴。
众人闻言,皆同时望向王平。
王平一愣,倒也不拒绝,今日又喜又悲,想起李夫子,王平便让人铺纸研墨,随手在众目之下,写下两个大字:
“《师说》”
“古之学者必有师。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……”
第一句一出,一旁自告奋勇过来的进士,便忍不住惊呼出声,紧接着左右仆射和戴昼都凑了过来。
片刻后,众人望着王平,一脸的叹服,右仆射董舒望着这篇《师说》,更是不禁感慨道:
“千古雄文矣!”
几天以后,《师说》便在整个长安城中传诵起来,一时间竟有些长安纸贵的架势,众人觉得这是王平在鼓励后来的读书人,要努力超过他,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,弟子不必贤于师,师不必贤于弟子,更是被无数读书人传唱不停。
宣帝听到这一事,询问了思无量王平的归期,只好等他回来再行商议造纸术印刷术的事。
而在另一边。
状元郎的礼乐队伍已经到了庆州府地界,庆州城百姓热闹在城门口,欢迎王平回归,可却没有看到王平身影。
此时的王平,却已经在家人的陪同下,回到了王家庄,一身状元袍服宛如当日游街之时,在王家庄所有人的注视下,王平缓缓跪在李夫子坟头,磕了三个头,看着不远处盛开着正灿烂的野花,望着远处的青山无数,目光感慨,缓缓说道:
“陌上花开,先生可缓缓去矣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