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6章 草原之争(2 / 2)

明城决 留白一世 2159 字 4个月前

上寒与鲜卑有所不同,地处西北苦寒之境。乃是为大齐看家护院之一镇诸侯小国。又有上下两寒之分,以此牵制彼此!上寒趁大齐微弱之际,对下寒发难。其速度之快令人咂舌,如雷鸣般攻陷下寒各州各郡。奈何此地处边疆末地,军力民力匮乏久矣。急需财力物力维艰,以振民心军心。

鲜卑不远万里出使上寒,看重的就是这一点。以草原争霸后一年所得牛马羊群为诺,又携带大量的金银财宝进献。让当时的寒王差点笑出声来,草原争霸谁输谁赢暂且不提,就是面前这一箱箱财宝也让人垂涎欲滴。一番权衡利弊又与一众老臣商议,都觉得利大于弊。

奈何上寒初立国不久,贸然越黄河跨草原参战恐对其不利。架不住鲜卑使者三寸不烂之舌,承诺此番上寒参战之一切军需皆由鲜卑提供。寒王眼热异常,当即表示三万寒军出战。入草原必须见到军需,不然宁可空手而归也不多进一步。使者表示赞同,匆匆返回草原一做部署。

寒王亦不是如此痴呆,原计划三万人马,到最后出战只有一万多人。更是对主将下达死令,不见物资不得入草原半寸。若是鲜卑真将物资送到,可按计划行事。只可攻击蒙古后方大营,不管成与败只此一击,万不可轻易与蒙古大军对峙。主将以首级担保,一万人必保安然无事。

双方各怀鬼胎,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。鲜卑已是穷途末路之举,只能怀抱一丝希望照上寒行事。果不其然在两部事态胶着之际,上寒竟真的派兵出战,让鲜卑众人喜不自胜。上寒主将谨遵王命,验收物资后派轻骑直攻蒙古后方大营。兴许是收了来使的好处,将形同虚设的蒙古后方搅得天翻地覆。真按寒王所说一般,匆匆退出草原,如销声匿迹一般,再无寒军动向。

国破家亡战火纷飞赤地千里饿殍遍野,鲜卑到处追杀蒙古逃兵。依当时之情只要你是蒙古部落,无论老幼只要是男子便躲不过去那一刀。草原一时间血雨腥风,鲜卑所到之地无不令人闻风丧胆。其他小部落无不进献牛羊马匹,以此归附鲜卑。

冒顿便在此时随母逃亡,被鲜卑骑兵一路追杀,最后又恰逢一小部落给鲜卑进献牛羊,被小部落的首领所救。

“将军!草原规矩不杀女人!不杀未及车轮的孩童!还望将军遵守盟约!”

随后后此人将冒顿拉到车轮边,确实未及车轮身高。鲜卑骑兵依旧不依不饶,小首领无奈从怀中掏出几粒金沙,送于领头之人。这才被鲜卑追兵放过,此后又收留他们母子,其母便嫁于首领。以后的很多年,都是在母亲提醒下父亲的教诲中加深对鲜卑的仇恨。

鲜卑一统草原后其野心也昭然若揭,并不满足于此。大肆征召草原各部,稍有不慎便有灭族之祸。各部征召的士卒也并不是燕山卫的前身,多是入辽东苦寒之地为大军进关所铺路。辽东都护府自大齐纷乱后,早已征召入关常年被鲜卑所霸占。虽是苦寒之地,可也是入关之必要咽喉之地。草原若有失,可入辽东蛰伏,随即再图入关踏足燕境。鲜卑一直做的两手打算,稳券在握。

在鲜卑如此高压之下,各部集结的劳役很快在辽东埋下根基。为鲜卑入关踏足燕地,做到一个很好的保障。可惜此地终不是久待之处,一年中有无数次霍乱致死冻死饿死的草原勇士,被送回各部。送回的尸首不是鲜卑仁义,而是死伤几人便要补上几人去往辽东驻扎。这时的冒顿已通事明理,眼看着部落男子所剩无几,其父无奈最后也入辽东驻扎。

“冒顿!你记住了!从此你就是部落的首领,万事当以民为本。你是草原的雄鹰,如今长大了可尽情展翅。父亲这一走不知还能再见你,不得不提醒你。仇恨在心中久了,便成了种子一般生根发芽,愈演愈烈!你若是力之不从时,一定不可盲目报之。忍不住的时候,便想想你母亲还有部落的百姓。你是他们的希望,他们亦是你的希望!切记!图大者不能被心神所控!”

冒顿继父走的时候郑重其事的对冒顿一番肺腑之言。那时自己还小,不能明白父亲嘱托。只觉得自己又一次失去了父亲,趴在母亲背上给父亲送行时,部落的男女老幼皆在其列,自己只是躲在母亲身后一味的哭泣。果然父亲再无音讯,归来之时已是一具冰冷的尸体。这一年冒顿没有哭,因为他已是部落的首领。不能再是以前那个躲在母亲身后哭泣的孩童,斯人已逝活着的人还得艰辛活着。

几年后鲜卑异军突袭,直入山海关!山海关大齐守将早已闻风而逃,国之将亡大厦将倾必有勇夫。虽军民同心抵御鲜卑,奈何军力不济国破迟早的事。一场轰轰烈烈的抵御异族入侵之战,只僵持了数十天,便被鲜卑谍探以银钱高官厚禄一一破之。当主将逃亡副将率一众将领投降之时,有忠勇之士不甘其辱跳城自缢。

仗义多是屠狗辈,在一场灭国之战中体现淋漓尽致。当鲜卑入燕郊之时,所下第一道令便是杀尽降将!降将杀尽才能确保燕地无忧,将守军编入鲜卑铁骑。这才有了燕山老营,燕山卫自成一体。倒不是鲜卑对汉人善之,而是大势所趋不得不如此为之。

入了关踏足燕地急需补充兵源,数年恶战让鲜卑掏空家底。于是乎一代枭雄慕容硕提出以战养战之说,以战功定生死。从此无论鲜卑与汉人上了战场,无不奋勇前行。马踏世家便是一场赤裸裸的阴谋,由东至西一路横扫。严格意义来说,燕宫如今的一切都来自于昔日的世家。灭了世家得利于北燕,百姓亦有所得只是不多而已。因此鲜卑才改国号为燕,定都于此!